在我国乙肝、丙肝、酒精肝等肝炎肝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情景下,自2001年起我国将每年3月18日设为全国爱肝日(National protect liver day,NPLD)。今年的主题为“参与爱肝行动,共创美好前程”。
最近的疫情明显提升了全民对健康的关注,在全国爱肝日来临之际,大家要如何爱肝、护肝呢?我们推荐以下“三部曲”。
一、护肝要想更心安,高危与否先判断
肝脏很容易“生病”,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肝脏损伤,其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肝癌。对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列举的肝癌高危人群,大家可以进行自我判断:
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
过度饮酒人群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人群
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人群
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人群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
40岁以上男性
另外,由于久坐不动人群中脂肪肝的比重逐年加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干预,脂肪肝容易最终形成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二、日常也能肝护理,解决你的“肝着急”
如果发现自己属高危人群,不用过分着急,日常做好以下几点:
1)不吃发霉的食物,这类食物含黄曲霉素(肝癌诱因之一),常见是淀粉类食物,如花生、玉米、大豆等
2)少喝酒,少抽烟
3)补充高蛋白食物、新鲜果蔬,保证营养物质均衡摄取
4)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情绪稳定
5)服药人群须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
6)如有不适,可通过医院线上平台或医疗服务平台在线问诊
若非高危人群平时要多运动,少熬夜,切忌高油高脂天天躺。
三、“复工”开心把歌唱,检查千万不能忘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提到:“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上述的高危人群在进行肝脏相关检查时,可在传统筛查方法—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基础上加入最新的基因检测—血浆游离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检测。血浆游离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纳入上述《规范》中的肝癌早期诊断血液标志物,特别是对血清AFP阴性人群。利用7种血浆miRNA的表达水平建立的肝癌诊断模型不但可以用于早期肝癌诊断,而且其灵敏度较传统肝癌标志物AFP提高约30%。
为了贯彻“参与爱肝行动,共创美好前程”的主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与骏实生物联合推出“7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检测在体检人群中早期肝癌筛查项目”,并将于2020年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启,通过最新的基因检测手段,帮助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获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顿慧医疗子公司骏实生物历经多年联合研发生产的“7种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肝癌基因检测试剂盒”,是唯一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用于肝癌病人及高风险人群的基因检测试剂盒,纳入《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后将为临床医生在肝癌的疗效监测、早期筛查方面提供更为有力的诊断依据,从而使更多肝癌病人及高风险人群获益!
2020年03月1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爱肝”三部曲
添加时间: